冰点特稿第1206期
菲利普·安德鲁·汉考克先生身体的一些部分活在5个中国人身上。一名成都医生得到了他的肝脏,一位有两个孩子的母亲移植了他的左肾,位于重庆的乡村医生获得了右肾。一个曾以开卡车为生的年轻人换上了他的一只眼角膜,另一只则给了双目几近失明的农妇。
菲利普在23岁时确诊了糖尿病,和哥哥一样。父母给他寄了很多针头,他每天要给自己打三四针,有时不得不在外出吃饭前停下,照着肚子来一针。身边很多人并不知道他是个病人。一位红十字会工作人员在菲利普身后“认识”了他,“他是个非常阳光的人,画像里展示得都不够。”
出院时,陈显均跟医生打听:捐献者是男是女?多大了?“虽然不能知道他叫什么,但心里有个感激的方向,不是完全凭空想象。”他万万没想到捐献者是外国人,一年后才从红十字会那里听说。叔父跟他开玩笑,“外国人的眼角膜,看我们还认不认识哦。”朋友们也逗他,“你现在不得了了,中西合璧。”
“他是我们的王子。”父亲说。
27年前,二女儿两岁的时候,谭道必的眼睛开始有点“污”,到后来穿针也不行了。婆婆说她“眼睛那么大一双,怎么会看不到”。
18岁的时候,菲利普和母亲讨论过器官捐献,他说,活着想做个教育者,死了也想捐献器官帮助别人。“大多数的年轻人不会在这个年纪讨论这些,不管是在中国还是澳大利亚。”彼得说。
六七岁在山上放羊,羊啃了庄稼,她要挨打。她没出过远门,没见过世面,唯一的爱好是绣东西、做鞋子,能做枕头和背娃娃的包裙。21岁,她带着自己做的十几双鞋嫁了人,“婆家穷得连个板凳都没有”。丈夫很早就外出打工了,挣来了两层的房子,养活三个孩子。他今年58岁,跑得远,修高铁,修了十几年,“他说打到60岁就不干了,工地上年轻人嫌弃老人。”
当地的房地产项目造就了一栋栋瘦高的楼,高速公路渐次修起,他和他的车子承接了城镇化进程中的废料,拉着泥土砂石往返于工地和弃土场,一天15到20趟。那辆红色的卡车他开了五六年,载重30吨,相当于半节火车车厢,有时不可避免地在新修的马路上留下一路泥。
他接到消息赶到中国时,儿子已在接受抢救,没了意识。两年后,彼得回忆起儿子跟他最后一次交谈,是在越洋电话里,当时菲利普正忙着玩一款游戏。几天之后,他就发病了。
手术只用了一个多小时,无影灯刚一灭,陈显均已能看见,又养了几天,回到家,妻子远远地在门口比划数字,他终于又能看清了。
菲利普有种独特的幽默感,照片里常常在笑,悉尼家中的墙上到处是他年轻的笑容。父亲坐在空荡的房间回忆儿子:复活节时,家人们把巧克力蛋藏在四处,“菲利普总是找到最多的那个”。
伊朗媒体报道,伊朗伊斯兰革命卫队发表声明说,已向美军驻伊拉克军事基地进行了“火箭弹”袭击,这是对伊朗指挥官苏莱曼尼遭美方击杀的报复。
2016年秋天的一个傍晚,陈显均帮人拉完一车土,主家留他吃饭,他端起凉粉,往上一抻,凉粉断了,粘着辣椒水颤动,水恰好溅进他的右眼。他没当回事,继续吃饭。
现在,陈显均吃饭时总是离桌子远些,火锅下菜时就侧过身。做完手术后,他需要服用一种药物。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他购药受到影响,没按医嘱用药,眼睛里又出现了白点,但已比以前好了许多。他决定放弃开车,在表哥承包的地上除草、犁地、做监工,夏天太阳毒,他戴上眼镜保护眼睛。
“我又没有其他手艺活,只会开车,眼睛都看不见了,还开什么车,你就没职业了。”他直直地盯着前方,陷入沉默。
一枚导弹击中了位于埃尔比勒的联合作战中心,这位官员称,美军中央司令部获知了有关埃尔比勒的伊拉克人伤亡报告,但这些消息尚未得到证实。
重庆雾蒙蒙的一天,陈显均开着自家小车从大足穿城而过,车里放的是Beyond的唱片,他想起同样热爱音乐的菲利普。“有的老人家迷信,说把眼角膜给你,他就找不到回家的路。”他握着方向盘说,“但愿它能跟着我把这一生走好。”
重庆多雾,那是货车司机顶害怕的东西。陈显均以前在雾里出过事。2007年,他开卡车的第二年,和同事跑车,那天雾特别大,能见度很低,陈显均坐在副驾驶位上睡着了,后来不知怎么突然醒了,刚睁眼几秒钟,车撞了,侧翻在隔离带上,他的头发和衣服口袋里都是玻璃。
当地时间1月8日,从伊朗发射的导弹袭击了美军伊拉克阿萨德空军基地。
美国防部此前声明说,美国东部时间7日晚5时30分左右,伊朗针对驻有美军和国际联盟军队的伊拉克基地发射了至少12枚弹道导弹。这些导弹很明显来自伊朗,目标瞄准了至少两个军事基地,即阿萨德基地和埃尔比勒基地。
村里有人说她“懦弱”,是“没得用的人”,“你带起三个娃娃,眼睛也看不到,老公又出去打工,他是看不起你嘛,自己一家人都看不起呢。”她说自己“像个呆呆一样”。
每天,他的工作就是排队,等着挖掘机装车。一起跑车的人里,提一个人名不如提车牌号。他不是那种自来熟的人,但小镇上走几步就能遇到熟人,他随时给人递烟。
2017年,致命的白雾开始在他的眼睛里扩散,当它接近瞳孔时,陈显均就看不见了。第一次见的医生说是辣椒水造成的灼伤,“可能要换眼角膜”。
他去了中国的很多地方。一张照片里,他穿着古代武士的铠甲,骑白马,举刀望向镜头。
后来是频繁地摔跤,一次种苞谷,她从坎上摔下来,“晕死了”,爬起来又摔了,“嘴巴流血,手也抬不起来”。女儿来接她,她迎出去,女儿故意没叫她,走到她面前,“我都没认到是我女儿”。还一次,她去女儿家,找错门口,走到别人屋里了。
她起初能看电视,只是“男娃女娃”分不清,后来只能看到屏幕的一点亮光。她扫地,刚把扫把放下,回头就找不到了,只能蹲在地上摸,老公说她找得到这样、找不到那样,不如干脆把做饭的刀、洗锅的刷子都背在身上。
摘取器官的手术随后开始。菲利普的脏器被放入金属盆里,眼角膜泡进瓶装溶液。医护人员端着盆出门,拐进另外三间手术室,两个尿毒症患者和一位肝硬化晚期病人正等待着尚有温度的器官进入体内,赌一次重新开始的机会。一两天之后,两只眼角膜也再次看到这个世界。
第二天,那只眼睛开始发红,流泪;第五天,一起床、睁眼,他忽然看不清东西了,“感觉你在大雾里面,是一片白的”,他以为是眼花,使劲眨了眨,还是看不清。
依靠一只眼的生活打翻了平衡。他上下台阶时,总有一脚要踩空的感觉,接别人递来的烟,也总是控制不好距离。朋友问他眼睛怎么了,他说得了角膜炎,不多解释。他在街上走,不愿跟人对视,总觉得路人看他发白的眼睛,流露出的是另外一种眼光。他降低了车速,不敢再开夜车。他的生活也像一辆开进了隧道的车。
他躺在手术台上,背上冒汗,亮光照下来,他那时视力已经越来越差,只觉得有个东西在眼前晃来晃去。护士剪掉了他的睫毛,在眼皮和眼袋位置各打了一针麻醉药。好的那只眼睛拿布盖上,“想睁开看,但又害怕。”
被推进手术室前,菲利普的亲人跟他做了最后的告别。父亲、母亲、哥哥和妹妹围在床边,嘴里小声念着什么,60多岁的彼得·汉考克拉着儿子的手吻了又吻。那天重庆下着雨,已是晚上10点,这个身材高大的男人冲出病房,冲下楼,难以抑制地对着雨天哀号。
老房子改成了猪圈,有两个台阶。她养了两头猪,一天喂三顿,一次喂食,看不清台阶,猪食“哗”地一下泼了一地,她身上也是。做饭切菜刷锅,她经常将手割得血长流。挖红薯的时节,她先用一只手摸到,另一只手刨,“大的摸起来,小的根本摸不到”。种菜弄了一身泥巴也不晓得,“看不到镜子,照进去,一点影都没有。”
陈显均以前是渣土车司机,34岁,有两个孩子。妻子在一家火锅店工作,一家人住在重庆市大足区的出租屋里,等待回迁房盖起。他几乎没离开过距离重庆市区约50公里的大足,也不想离开。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有许多间手术室,2018年5月9日,菲利普躺在其中一间,被宣布脑死亡。他盖着一层蓝色的布,眼睛也被蒙住了,医生、护士和红十字会工作人员站成一排,低着头,屏着呼吸,“向伟大的器官捐献者默哀”。
陈显均有时会在生活的间隙突然想起菲利普,“他之前在做什么,他在国外是一种什么生活”。他在网上查菲利普喜欢什么音乐,是不是像自己一样喜欢Beyond那样的乐队——这有点奇怪,一个人去世一年后,才开始认识他。
谭道必的家在山脚,与高山隔着几块田,洋芋、红薯、苞谷种在坡上。她1966年生,有一个姐姐、一个妹妹、一个哥哥、一个弟弟,她生在中间,一天书都没读过,不会写自己的名字,也讲不来普通话。
那是他平生第一个手术,免不了害怕。“以前看父亲做骨头的手术,医生带着工具箱叮叮当当,跟修车师傅一样。”
“他是一个相当独立的人,他作了决定,别人很难去改变。”彼得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大概七八岁时,菲利普想当一名教师。16岁他开始对吉他感兴趣,然后是东亚文化。他参加过“汉语桥”比赛,拿了第二名,到北京玩了3周。大学毕业后,他决心来重庆,成为西南大学的一名外教。他买了两把吉他,和在悉尼家中的一样。
陈显均没想到,转机在两三个月后出现。那天下大雨,他在附近镇上修高速公路,上午10点接到医院电话,“你是不是眼角膜要换,现在马上到医院来。”他借了朋友的车,开回家一个多小时,收拾东西,接上妻子,开始往重庆市区开,因为大雨,排队上高速公路就等了一个多小时,到重庆已是下午五六点。到医院不出一个小时,他就被推进了手术室。
5个器官的新主人互不相识,当时谁也不知道,改变他们健康和命运的“好心人”,是一位27岁的澳大利亚人。
报道称,当地时间8日凌晨,10枚导弹击中了位于伊拉克西部的阿萨德空军基地,美国雷达跟踪了飞行中的导弹,因此,基地人员得以在被击中前寻找掩护。这位官员表示,美方并未尝试拦截导弹。
重庆奉节县甲高镇九洞村藏在曲折的山里,提到换眼角膜,村民传说换的是狗的眼睛,“哪有真实的人的眼睛换给你嘛,谁相信。”
菲利普是中国第七位外籍器官捐献者,重庆的首例。
自己做不了鞋之后,“娃娃给买了多么好的鞋子”,她一下就踩到水坑里。一位亲人深夜去世,她赶过去,别人说她像从泥巴里滚过去的。她尽量不去吃酒席,“前面是什么菜不晓得,我从来不拣菜,别人给我就吃点。”
二女儿14岁就出去打工了,如今在广州和人合伙开美甲店,今年专门给母亲文了眉。大女儿在深圳,最初在厂里裁裤管,手都变形了,灰尘又重,现在进了一家电子配件厂。小儿子17岁时生了一场病,还要视力不佳的母亲照顾,病好了,也出去打工了。村里二十几户人家只剩十几口人,房子修得好,人都不在了。
十几岁时,他就爱车。他骑摩托车到处跑,声音轰鸣,从老家出来,整个村都知道。有一次驮着媳妇摔到田里,他急急忙忙去扶车,没管人,老婆说他喜欢车比喜欢她多。到了需要赚钱的年纪,他去开大车,“看着更威风”。他原先梦想当职业车手,现在这个愿望被平移到儿子身上。
有一次,他在电视上看到新闻,通常眼角膜要活体取用,尽快移植到受体上,一家外地医院可以保留角膜一两周再做手术。新闻一晃而过,他仔细回想节目和医院的名字,去网上反复查了,却没找到,“不然肯定就去外地做了”。
菲利普热爱冒险,在父亲保存的两段视频里,他尝试蹦极,从高空一跃而下,风吹歪了他的脸,他失去了对四肢的控制,呼吸急促,有些害怕,着陆时说着“酷”。另一段视频里,他把看着像一只大蜘蛛做成的烤串塞进嘴里,咯吱咯吱嚼了起来。
“我当时吓傻了,没想到这么严重。”他换了家医院,还是一样的说法,只能排队,等了一年没等到,医院建议他转到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在那里,陈显均看到排队登记的本子上,名字密密麻麻的,不晓得要等多久。